当一阵诡异的蓝色强光,像幽灵般撕开夜幕,乌克兰的工业心脏第聂伯罗,便瞬间被拽入了死寂的黑暗。这不是什么科幻大片,而是战争最不加修饰的真实面目。当地媒体的声音里透着绝望:“除了太平洋路灯,整个城市都瞎了。”
那种瘆人的蓝光,并非炸弹爆炸时常见的橘红色火焰。那是电站被彻底摧毁,高压电流在空气中挣扎、咆哮时产生的电弧,一幅末日降临才有的景象。这仅仅是个开始。法国的记者们算了笔账,光是九月,俄军就往乌克兰扔了超过五千六百架无人机和近两百枚导弹。
打击频率暴增了三分之一还多。九月七日凌晨,俄军更是玩了一出“大场面”,一次性放飞了八百一十架无人机执行轰炸。很明显,克里姆林宫的打法变了,变得更加冷静、系统,甚至可以说是冷酷,战争的逻辑正在被彻底改写。
蓝光下的不眠之夜
打了三年,乌克兰居然还有电用,这背后自然少不了欧洲盟友们跨国输电的功劳。但现在,俄军似乎终于想明白了,与其在前线反复拉锯,不如直接掀了桌子,从根源上让你瘫痪。十月二日,那些被称为“小摩托”的沙赫德-136无人机,就跟一群被捅了窝的马蜂,疯了一样连续八次扑向基辅州的斯拉夫蒂奇市。
它们的目标清单明确得让人后背发凉:330千伏变电站、110千伏变电站、发电厂、电力变压器、储油罐……所有能让一座城市跳动和呼吸的“血管”与“心脏”,都被一一标记。而在南方的港口城市敖德萨,战况只能用惨烈来形容。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精准地钻进了一处铁路仓库,崭新的火车头瞬间被扭成废铁,烈火吞噬了一切。
有目击者甚至在敖德萨上空看到了小型的“蘑菇云”和一闪而过的“小太阳”,这是弹药库被引爆的典型特征。这很可能意味着,北约辛辛苦苦援助的大量武器弹药,还没来得及喘口气,就在一声巨响中灰飞烟灭。俄军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:乌克兰,再无后方。
用保时捷撞小电驴
基辅的市民是在剧烈的震动中被从梦里摇醒的。整整十二个小时,刺耳的防空警报就没停过,像一首永不终结的催命曲。乌克兰军方事后公布的数字,看得人倒吸一口凉气:一夜之间,六百四十三个打击波次,包括近六百架无人机和四十八枚导弹,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次攻击落下。
尽管乌克兰方面宣称,他们那个由美国“爱国者”、德国“IRIS-T”等万国装备拼凑起来的防空网,成功拦截或干扰了绝大部分目标。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残酷的现实:依然有五枚导弹和三十一架无人机成了漏网之鱼,精准地砸中了至少十六处设施。在如此高强度的饱和攻击面前,再密的网也终究会破。
这背后,是一场成本极不对称的消耗战。俄军最常用的“小摩托”,成本价大概四万美元。而乌军用来拦截它的“爱国者”导弹,一枚就要三百万美元。一名乌克兰防空士兵的吐槽火了:“我们这是在开着顶级跑车去撞小摩托。”当昂贵的拦截弹库存见底,那些廉价的“小摩托”自然就成了天空的主宰。
更让乌克兰头疼的是俄军的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。它从米格-31K上高空发射,以十倍音速俯冲,轨迹飘忽不定,留给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,掐头去尾不到二十秒。这笔账,怎么算都是血亏。
最后的晚餐是真的
十月二日,就在基辅和敖德萨陷入火海的同时,哈尔科夫州的巴拉克列亚市,一群乌克兰军官正在市中心一家名为“第比利斯”的餐厅里举杯,庆祝所谓的“捍卫者日”。他们没有意识到,这顿饭,真的成了“最后的晚餐”。俄军的情报网,显然已经铺到了他们的餐桌旁。
一枚“伊斯坎德尔-M”战术弹道导弹,毫无征兆地从天而降。上一秒还是觥筹交错,欢声笑语,下一秒整个餐厅就被夷为平地。据说,当时军官们是分乘三辆大巴车过来的,现场气氛热烈。导弹过后,迎接他们的,是二十多辆救护车和军车。那三辆大巴,也一同在爆炸中化为焦炭。据估计,至少五十名乌军军官在这场精准的“斩首”中当场毙命,或被永远埋在了废墟之下。
战争打了这么久,还敢在前线城市如此大规模地聚集开派对,这种麻痹大意简直是在向死神招手。也许只需要当地一个眼线,或者一个被收买的居民打一通电话,精确的坐标就会被送到俄军的指挥部。这场悲剧,是情报战的完胜,更是战场纪律松懈的惨痛代价。
棋盘两端隔空对弈
俄军为何突然一改常态,下如此血本?答案或许要从俄罗斯本土的炼油厂说起。在过去几周,乌克兰的无人机多次深入俄境,成功打击了图拉、下诺夫哥罗德等地的炼油厂,甚至还传回了庆祝的航拍视频,宣称“炸掉了俄方百分之七的炼油能力”。对于一个靠能源出口吊着经济命脉的国家来说,这无异于釜底抽薪。
克里姆林宫的反击,既是报复,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。选择在联合国大会闭幕前后发动空袭,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示:乌克兰的防空正在“大出血”。这无疑加大了基辅对其盟友的压力,让西方世界陷入“到底还救不救”的舆论内耗之中。泽连斯基在空袭次日的讲话中,几乎是在怒吼,要求盟友拿出更多的防空系统。
然而,他的盟友们也各有各的难处。白宫的主人特朗普,正极力推行他的“美国优先”战略,国会山对于继续大规模军援是否会拖累自身在亚太的战略部署,争论日益激烈。而在欧洲,全面禁止俄罗斯能源可能导致的制造业成本黑洞,让德、法等国领导人投鼠忌器,迟迟不敢迈出最后一步。
笔者以为
更严峻的问题,出在生产线上。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安德烈·格纳托夫少将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:大约两万名纪律性极强的朝鲜工人,正在鞑靼斯坦协助俄罗斯组装“小摩托”无人机,生产效率被提到了一个恐怖的高度。这批工人回国后,就能直接复制出一条成熟的生产线。
试想一下,每天都有上千架廉价无人机从朝鲜的山区起飞,几十分钟就能飞抵首尔上空,这对韩国和驻韩美军来说,其威胁程度恐怕不亚于一场核打击。战争早已不是前线士兵的捉对厮杀,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工业能力、国家意志和民族耐力的残酷比拼。
美国智库“战争研究所”的评估冷冰冰的:如果西方的援助计划在今年冬天放缓,而俄军维持目前的打击节奏,乌克兰的防空网将在明年春天出现致命的“弹药凹谷”。这个倒计时的时钟正在滴答作响,一边是无人机车间里连轴转的工人,另一边是防空阵地上抱着热成像仪,等待下一轮警报的士兵。他们都被卷入了这场谁也停不下来的死亡循环。
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,最新股票配资app官网,金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