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座海风吹拂、潮声不息的城市里,有些东西像石子落在水面,泛起层层涟漪却从不被一时的喧嚣掩埋。厦门集美的银江路尽头,集美龙王宫便安静地躺在堤岸的边缘,仿佛一块被海潮抚去尘埃的旧碑。它的存在,不为浮华的观瞻,也不为博取眼前的喧闹,而是以一种缓慢而坚定的姿态,记录着海洋与人群之间那些不肯轻易忘却的往昔。如今,站在地铁学村站的背后,回望它,便像看见一位历经岁月风霜的老人,低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。
然而若要真正理解它,必须先把目光从今日的人潮与商贩的喧闹上转回远古的起点。这座庙宇的前身可追溯至唐五代之间,那是一个海风与蒸汽尚未分家、信仰与日用尚未分章的时代。龙王宫并非一夜崛起的豪言,而是一种在海日夜续的祈愿。它不仅是闽南沿海龙信仰的活化石,更像一面镜子,映照着集美先民对海洋的敬畏、对生存的倔强,以及对未来的盼望。
走进这座建筑,便像进入一座明清艺术的博物馆。六根明代盘龙石柱高耸、龙纹在光影间起伏,如同岁月在仍未褪色的皮肤上留下的皱纹。青石虎窗与抱鼓石,早在清初便以温润的触感示人,仿佛经久未被风干的书页。正门之上,龙纹框的匾额写着“龙王宫”,其上屋脊昂首的青龙仿佛欲从檐口跃出,拥抱这片海域的干净与喧嚣之间微妙的平衡。最让人驻足的,当是那些跨越八个世纪的木构雕花窗,刀工细密,花鸟云纹在梁枋间栩栩如生,琉璃瓦在日光里化作流动的色彩,仿佛一幅会呼吸的画卷。殿后神龛处的砖面上,一条牙齿锐利、目光如电的团龙仍在守护着东海龙王的神像,像是一位老匠人以刀作笔、以心作墨,写下虔诚的篇章。
展开剩余64%海的故事在这里并非止于传说。龙王宫原址如同浮于碧波的小岛,潮涨潮落之间,宫宇映水如半月悬江,因此被后人称作“龙宫晓月”,成为集美八景中的一抹独特光景。1923年的集美学村志已明确记载此处的存在,西界岑头社,龙王宫在其中的地位如同一个不可或缺的坐标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陈嘉庚先生为方便学村师生渡海,亲自修筑码头,日常十班轮船往返于厦门岛内,这一带一时成为交通的枢纽,也让信众与学子更易于在海上来往与交流之间保持联系。岁月推进,海堤渐成陆地,龙王宫的环境随之改变,却始终挺立。1948年,陈氏家族的王碧莲对庙宇进行了扩建;1994年,族人集资再修,2017年再度扩建,面积扩近千平方米,其间的每一次改建都像是在给这座老庙添上一层新的历练。
龙脉在此处并非人们口中简单的传说,而是一种跨越两岸的民俗符号。每年的五月初五与九月十六,龙王宫化身为闽台文化交流的舞台。端午节前的仪式中,渔民与乡亲们先以清水洗净舟身,祈求龙王的护佑,以确保竞渡平安;而在九月十六,即龙君圣诞之日,宫前的鼓声震天,舞龙队如虹穿梭,布袋戏再现古老传说,两岸的信众共同献香祈愿。这些仪式承接着唐代以来的海洋信仰格局——东祀天妃,西祀龙君——并逐渐成为连接两岸情感的文化脐带。近年来,常有台湾同胞跨海而来,在熟悉的香火气里寻回共同的文化基因,仿佛在风浪里重新找到了彼此的呼吸。
放眼今日,龙王宫站在十里长堤的喧哗与地铁的轰鸣之间,承载着一份沉重而庄重的历史。那些被岁月磨亮的抱鼓石,依旧光润如初;那些金漆雕梁依旧艳丽夺目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从渔村到学府的沧桑变迁。若以鲁迅先生之眼观此景,或许会说,这座庙宇并非只为祭祀而存在,它更像一座社会的镜子,映照着人们在现代化浪潮中对自我与海洋的态度。愿我们在喧嚣里不忘敬畏,在繁华中仍保持清醒;愿两岸同胞以此为镜,携手把海的长情转化为前行的力量。
愿此处的海风常在,愿龙王庙的灯火长明。愿未来的岁月里,我们以史为镜,以信仰为舟,以互信和勤勉为帆,在海的彼岸和岸边都能迎来更加光明的日子。愿集美的子孙们,在历史的厚度中走得更稳,也走得更远,带着勇气与善意,迎接每一个清晨的希望。
发布于:山西省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,最新股票配资app官网,金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